Google
 
Web 多多  

曾公亮的<宿甘露僧舍>

郑文(讲解)

发表于京江晚报


原文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读“贺”)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今译

留宿寺中,夜凉如水,感觉到山中的云气;卧听千山万壑中传来的阵阵松涛,不禁生出凄凉之感。清晨起来,想看远处银山边滔天的巨浪,那就打开窗户,把那滚滚长江尽收眼底吧!

讲解

曾公亮(998—1078),字明仲,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之所以要选讲他的这首《宿甘露僧舍》,一是因为它写的是我们镇江的风景,二是因为诗的最后一句写得非常好。诗的前两句是一副对子,“枕中”对“床底”,“云气”对“松声”,“千峰”对“万壑”,“近”对“哀”,词语、声调等都对得非常工整,但诗意只能算一般,并无新奇之处。第三句是一个过渡,从夜里写到了白天,目的完全是为了引出第四句,这可是一个意境极佳的奇句,奇就奇在作者用了一个动词“放”,改变了人与大江的关系,本来这句的意思也就是“开窗看大江”,人是主动的,大江是被动的,但现在大江却变成主动的了。这个“放”字,极其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在打开窗户的一刹那看到大江壮丽景色时的激动心情,他的感觉好像是江景突然冲进来,一下子抓住了他的眼球,占据了他整个的视野。这样写,既很新奇,又有根据;既突出了诗人刹那间的心理体验,又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审美感受。所以说,这是一个创造。我读到这里的时候,脑子里就忽然跳出一个类似的佳句来,那就是“两山排闼(读‘踏’,意即‘门’)送青来”。一查来历,原来是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请同学们看看,这也是一首写景的诗,最妙的也是最后一句,不过好像比“开窗放入大江来”还要奇特,那青得逼眼的“山色”不仅也是主动“送”来,而且竟然是“推开大门(排闼)”而来,这就写得更有气势了。

读这样的诗,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文人的描写往往充满了想象和夸张,这正是形象思维的重要特征呀!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Last one to utizile this is a rotten egg!

            ------- guest ( 临时用户 )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

发表你的评论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收藏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