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Web 多多  

杜牧的<江南春>

郑文(讲解)

发表于京江晚报


原文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今译

眼前掠过辽阔的江南大地,只见黄莺在歌唱,绿树映红花,村庄碧水环绕,城郭青山护卫,酒旗迎风飘扬。还有那南朝以来修建的众多寺庙,星罗棋布,楼宇重重,有时掩映在茫茫的春雨之中,更显出一种朦胧神秘之美。

讲解

杜牧(803—853),字牧之,陕西人。26岁中进士,曾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官至中书舍人。他的诗歌,风格豪爽清丽,七绝尤为人传诵。后人称为“小杜”。

我们读他的《江南春》,可以体会到什么叫观察的“大视野”,什么叫描写的“大全景”。我们读这短短的四句诗,是不是像在看电影一样?你看诗人的视野多么辽阔,他把整个江南的景象都呈现在我们眼前了。可是,明代有个叫杨慎的人却对这首诗不以为然,他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杨慎的意见,我们是不能赞同的,因为他不懂得形象思维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在他看来,诗人必须实实在在地看到、听到了才能写。可是,即使按他所说,把距离缩短为“十里”,难道作者就能看到、听到这其中的一切了吗?实际上,文学创作是离不开想象的,正如刘勰所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可见文学想象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只要这种想象反映了生活的真实,并且达到了艺术的真实,那就是好的,美的。在文学创作中,作者经常是“全知全能”的,所以他可以去讲述各种人物的故事,描写各种人物的体验,揭示各种人物的心理,而不一定事事都要去亲历亲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就糟了:为了描写一个杀人犯的心理,难道作者也要去杀一个人吗!当然,作者之所以能够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他的想象,也是因为他具备了相应的条件,那主要就是他有丰富的阅历、广博的知识以及很强的科学分析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Very good

            ------- guest ( 临时用户 )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

发表你的评论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收藏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