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Web 多多  

许浑的<塞下曲>

郑文(讲解)

发表于京江晚报


原文

夜战桑乾(读“甘”)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今译

在桑乾河的北面,发生了一场惨烈的夜战,我们的士兵有一半都英勇牺牲了。第二天早上,一位烈士的亲人正好寄来一封家信,还在说过冬的寒衣已经寄出了。

讲解

许浑,字用晦,润州丹阳(今丹阳市)人。唐文宗大和年间进士,后做过睦州、郢(读“影”)州刺史。他原居丹阳,后在镇江丁卯桥住下来,人称“许丁卯”,其诗集亦名《丁卯集》。名句“山雨欲来风满楼”即出自他的笔下。许浑的生卒年不详,但据有人考证,他可能生于800年左右,到859年(唐宣宗大中末年)还活着。

许浑通过这首《塞下曲》,对战死者及其亲人表达了无限的同情,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悲剧性质。桑乾河,《辞海》说就是“桑干河”,“乾”是“干”的繁体字,此河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相传每年桑葚成熟时河水干涸,故名。有人说,这首诗是“纯客观的叙事”,作者只是选择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事例,就把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令人震撼地表现出来了。但我觉得,如果仔细地体会一下,还是可以在诗中发现一处作者宣泄主观感情的地方,那就是“犹自”这个表达语气的词语,其中包含着作者无限的感慨和同情。唉,人已经死了,可家里人“还在”惦念着他,“还在”牵挂着寒衣什么时候才能穿到他的身上。亲人盼望早日带给他温暖,而他已经在冰冷的地下开始腐烂了,这是多么悲惨的现实啊!

讲到这里,我要再给大家介绍一首唐诗,那就是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汉代的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唐朝的精锐部队)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请大家把这两首诗对照一下,就不难看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同样写边塞战争,同样是伤亡惨重,同样选择了一个典型事例。而它们的不同之处是:《塞下曲》是五言,《陇西行》是七言;前者写亲情,后者写爱情;而在艺术感染力方面,应该说后者更超过了前者。这个牺牲了的战士,已经在无定河边化为枯骨,而在后方,深爱着他的一位女子,“还在”闺房里思念着他,在梦中见到他英俊的形象……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两首诗都令人刻骨铭心地写出了这种“毁灭”,尤其是《陇西行》,把“梦里人”与“河边骨”两相对照,就更鲜明地突出了“价值”的毁灭和“美”的毁灭,所以更加悲伤动人。

不过,陈陶的生卒年大约是812到885,略晚于许浑,所以我猜测,陈陶《陇西行》的立意有可能是在许浑《塞下曲》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当然这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一种再创造,是一种艺术的升华。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

发表你的评论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收藏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