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Web 多多  

情景交融 出神入化__读崔颢<黄鹤楼>

张茂昌

东海县桃林中学教师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是崔颢从都城长安返回故乡途中登临黄鹤楼时所作。

崔颢(704—754)唐代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开元十一年(723)进士,天宝年间任尚书司勋郎。后随军出征,此间多写边塞生活,与前期吟唱妇女生活的诗风迥然不同。

首联从楼的命名由来着想,以神话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表现对世事茫茫的慨叹。黄鹤楼,原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黄鹤矶上,背靠蛇山,鸟瞰长江。相传为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所建。传说古代有个叫子安的仙人,曾乘黄鹤经过此楼(《齐谐志》),一说三国蜀人费文袆跨鹤登仙,曾在此楼小憩(《图经》),故而得名。诗人登上这千古名楼,俯视江汉,仰望长空,寻觅仙人。可是,仙人已乘黄鹤去,只留下空虚寂寞的黄鹤楼,无缘与仙人一见。面对人去楼空的现实,世事茫茫之叹、怅然伤感之情油然而生。读罢首联,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独立楼台凭栏凝思,忧郁、失望、无奈齐涌心头的情态。

颔联沿诗人凝望的视线拓开去。那儿是黄鹤飞去的方向,可黄鹤一去不返,踪影全无,只有无依无靠的朵朵白云在悠悠飘荡。诗人写白云,实际上是以白云自况,那飘忽不定的白云,不就是风吹断萍似的自己么?因为诗人当时受权贵的排挤,已经没有了官职,离开京城,孑然一身飘泊在漫长的归途上。

颈联从对“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慨叹转到明丽春色的描写,气势一贯而下,视觉效果为之一新。汉阳,位于江汉两水夹角地带,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鹦鹉洲,在武昌西南长江中,后被江水冲没。相传东汉末江夏太守黄祖的长子黄射在洲上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当时为珍贵飞禽),才华横溢的祢横即席作《鹦鹉赋》记之,因而得名。后祢横因得罪黄祖,也在此被杀。诗人伫立楼上,极目远眺:晴川万里,汉水奔腾,波光粼粼;汉阳树木,葱郁苍翠,历历可辨。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铺展江上,映衬着雪浪银花,构成一帧美丽的风景画!此联历来被誉为写景名句,其实也不尽然。“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姜斋诗话》说:“情景名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另,顾翰在《补诗品并序》中曾把“春草始碧”“春水生粼”当作“凄惋”情绪的一种表现。诗人深谙其道,所以他选用“萋萋”一词,一语双关。既状春草之盛,又借其字音表现自己凄清的心境。祢横昔日的碧血,化成今天的芳草,怀才不遇,古今皆然呀!怎不让卸职的诗人凄然神伤?这就是景中情。

尾联创设了一个朦胧的诗境,妙到极至。诗人登楼既久,自然把视线转向家乡的方向。时值“日暮”,江面烟蔼迷蒙,四周暮色笼罩,正是飞鸟回巢人归家的时候,而自己却羁旅他乡。诗人触景生情,才下眉头的愁思又上心头。这里的愁,有乡愁,但绝不是单一的乡愁,而是由乡愁勾起的更多的愁思。诗人在长安任职时,本想长伴君王侧,施展满腹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无情的现实破灭了他的希望;仕途阻断后又企求成仙避世,但黄鹤楼上仙人杳无踪影。求仙无方,避世无途,归隐故乡的心便浓切起来。但故乡却被暮蔼遮掩,不得一见…… 诗人以“愁”字收束全篇,个中交织着失意、愤懑、羁旅、乡思等多种情绪,使主旨得到了深化。

《黄鹤楼》的艺术特色是显而易见的。一是略带散行,不拘平仄。首联多以散文入诗,不避重复。颔联打破格律制约,一气而贯,使全诗明白晓畅,读来朗朗上口。二是豹尾绕额,浑然一体。前四句用黄鹤飞去、白云悠悠创设了空旷渺茫、仙人不得一见的空灵境界,尾联又用“日暮”“烟波”制造了一片迷蒙、家乡不能一见的朦胧境界,形成豹尾绕额的结构,使全诗既神飘意远又浑然一体。

总之,这首诗写得情景交融,出神入化;虽带愁思,却格调高昂,被诗家誉为“唐人七律第一”。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

发表你的评论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收藏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