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Web 多多  

王昌龄的<出塞>

郑文(讲解)

发表于京江晚报


原 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读“环”,动词。)。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今 译

自秦汉以来,在同样一轮明月的照耀下,一直有士兵镇守着边关。战士们长征万里,不知有多少人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只要有一位像飞将军李广那样智勇双全的统帅,就能让胡人再也不敢越过阴山来侵扰了。

讲 解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江宁(今江苏南京)人(有人说是山西太原人,还有人说是陕西西安人。)开元15年(757)中进士。擅长七言绝句,内容多写边塞、送别等。安史之乱中,被刺使闾邱晓所杀。

王昌龄的这首七绝,因其气魄宏伟、感慨深远而备受好评,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赞之为唐人绝句的“压卷之作”。对于诗的前两句,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解释说:“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什么叫“互文”呢?就是说“秦”和“汉”这两个时间概念,既管“明月”又管“关”,所以作者的意思其实是说:自秦汉以来,在同样一轮明月的照耀下,一直有远征的战士们在坚守着边关。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就知道这前两句诗的内涵是多么广阔深远了:地域是万里之广,时间是千年之遥,战争是如此之惨,而诗人的感慨又如此之深。这短短的十四个字,当然就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也正因为如此,诗的后两句就自然而然表达出一个愿望,那就是希望有像李广(汉时匈奴称李广为“飞将军”,“龙城”为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带。)那样伟大的将领来镇守边关,永保国家的安宁。这是一个平凡而迫切的愿望,也是秦汉以来历代人民的共同愿望。唐代的边塞诗,总体风格豪迈奔放,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这是大唐盛世的强大国力在诗歌艺术中的体现。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

发表你的评论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收藏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