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Web 多多  

茅盾和他的《子夜》

郑文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的笔名。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所属的邬镇,那是一个很有名的古镇。茅盾1913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毕业后,因家庭经济困难,于同年秋天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开始“叩文学的门”。1920年,他参加《小说月报》的革新工作,使它成为开始发表白话文作品的半新半旧的文学刊物。1921年1月,他同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并于1921至1922年主编了《小说月报》,使它成为当时提倡新文学、反对封建旧文学的重要文艺刊物之一。从1927年9月到1928年6月,他先后完成了《幻灭》、《动摇》、《追求》三部连续性的中篇小说,后总名《蚀》。1928年7月东渡日本,在日本写长篇小说《虹》,但未完成。1930年4月回到上海,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开始力求以无产阶级的思想去处理历史题材和反映当时的现实。1932年,他先后完成了著名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和长篇小说《子夜》。这些作品,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革命文艺运动的重要收获。抗战期间,茅盾辗转于上海、长沙、汉口、广州、香港、乌鲁木齐等地,1940年经延安到重庆,优秀的散文《白杨礼赞》和《风景谈》就写于这一时期。后又到过香港、桂林,1943年回到重庆,直到抗战胜利。解放战争时期,多在香港,其中于1946年12月到1947年4月去苏联访问。1948年底,秘密离开香港赴东北,1949年2月到北京,7月当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和全国文协(中国作协前身)主席,后担任过中央文化部部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主编过《人民文学》和《译文》等刊物。

《子夜》是我国现代文学中第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贯串《子夜》全书的主线,是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环绕这条主线,小说反映了1930年左右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的面貌。小说的艺术结构宏伟而谨严,人物形象鲜明而生动,语言简洁而细腻,显示了左翼文学阵营的战斗实绩。过去曾有这样一种说法:当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小说有一部半,一部是指鲁迅的《阿Q正传》,半部是指茅盾的《子夜》。之所以说《子夜》是半部,也许是因为它对当时工农群众运动的描写,尤其是对工人罢工运动的描写并不成功。茅盾自己后来分析这个问题时说:“这一部小说写的是三个方面:买办金融资本家,反动的工业资本家,革命运动者及工人群众。三者之中,前两者是直接观察了其人其事的,后一者则仅凭‘第二手’的材料,——即身与其事者乃至第三者的口述。这样的题材的来源,就使得这部小说的描写买办金融资本家和反动的工业资本家的部分比较生动真实,而描写革命运动者及工人群众的部分则差得多了。”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说的挺有道理的,不错!

            ------- guest ( 临时用户 )   


说实话,看完〈子夜〉,那些所谓的革命性,我都没看出来,好多地方我都看不懂。是怎么一回事呢?在逻辑上,〈子夜〉没有当时同期的一些作品来得严密、来得流畅……

            ------- guest ( 临时用户 )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

发表你的评论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收藏多多 |